工棚是我所在检察院的代号。那时检察院重建不久,面临的问题很多,最大的困难就是住房和办公用房紧张。干警住房每人一个单间,是卧室也是厨房,从晾衣间走过,仿佛穿行在“七十二家房客”。办公房如鸽笼,几个人挤在一起办公,多进个人都转不过身。当时百废待兴,地方财政囊中羞涩,修建办公大楼还只是一个梦想。为了缓解这个状况,院里就在院子空地上搭建了牛毛毡工棚,检察长带头搬进工棚办公,把好点的房间让给业务科室用。
工棚阴暗,光线不好,尤其是阴雨天,白天就要开电灯,有时停电了,就点起蜡烛。时间久了,工棚部分地方漏雨,雨水滴在脸盆里,嘀嗒嘀嗒……不过在工棚办公也有好处,就是更加接近大自然。打开窗户,就可以看见树的枝叶,闻到花香,听见鸟声,还有水沟里的蛙鸣。
工棚是干警的家,看似简陋,却拉近了检察院和群众的距离。初到检察院来的人,看到工棚一脸疑惑:这是检察院?还有些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到检察院巡视,也感慨万千,要求给检察院修建办公楼的呼声日益高涨。一些上访群众到检察院,开始显得拘谨,当坐在工棚里的时候,喝着热茶,面对有些像农民模样的检察长,心情顿时放松了许多,于是把心里话向检察长倾诉,远远看去,就像两位老乡拉家常。久而久之,群众对工棚生出了一种亲切感,来上访的人更多了。一位老人多年的诉求通过检察院受理,终于得到妥善解决,于是背着一袋花生前来检察院感谢。和他一起来的小孙女摆弄着采撷来的一束山花,弄得满工棚花香。
时任检察长叫李美堂,是工农干部,声音洪亮,喜欢唱京剧里“花脸”。外表看很粗犷,其实内心缜密。为了改善干警生活,院里办起了食堂,种菜养猪养鱼。针对干警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状况,带头在恩施全州检察系统举办了第一个文化补习班,鼓励干警参加法律大专考试。“文化育检”这一举措,极大改变了干警学历结构,促进了队伍业务素质提高。后来这批电大法律生,都成为检察院的业务骨干。李检察长这一“炮”,成为检察院队伍建设的亮点,在全州政法系统打响,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。文化增强了,业务上去了,工棚里挂满了各类获奖的锦旗。
工棚是开会的场所,也是娱乐场所。余暇时间,干警就在里面打扑克,输的一方就要钻桌子。办公室主任老许有时也来凑热闹,他是一个老牌大学生,梳着分头,学生装上衣口袋上总是别着一支钢笔,一副知识分子的模样,年近四十还没有结婚,成为我们这帮年轻人的头。每到双休日,他吹着口哨,常常带着我们去看电影。平常如果买点好吃的,就和大家打平伙。老许是武汉人,调侃时免不了露出“个板妈”的汉骂,大家都喜欢和他开玩笑。他是年轻干警的导师,有着丰富的法律知识和司法实践,对我们的成长进步帮助很大。
要过年了,当年的任务要清零。于是白天检察长听汇报,夜晚各科室加班加点,灯火通明,都在清理手头的工作和积案。经济检察科那时担负反贪职责,装备非常简陋,办案全靠几辆旧自行车和几把算盘,有时还坐货车或拖拉机赶路。在那种极端艰苦的条件下,全科干警硬是凭一股精气神,办理了几起有影响的经济犯罪大案,受到上级机关的表彰,书写着工棚精神的辉煌,让人们刮目相看。
过年的气氛在工棚里孕育着,透着浓浓的文化味。恩施老城都有写春联的习惯,检察院也不例外。最先泼墨挥毫的是李检察长,龙飞凤舞、遒劲有力的字体,凸显他豪爽洒脱的性格。接着是院内的几位书法高手,用笔带有魏晋之风,《兰亭序》之雅。这些春联不仅粘贴在检察院大门上,也粘贴在乡村农家门上。那段时间,院里唯一辆吉普车载着检察长和机关的同志,奔驰在乡村公路上,走访群众,看望贫困户,搭建起检察院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。
过年放假前夕,照例要表彰先进,全院要吃一顿团年饭。下雪了,雪花纷纷扬扬,工棚里炭火正旺,热气腾腾。李检察长披着一件老棉袄,端起一碗苞谷酒,亮起嗓门说:“大家辛苦了,给各位拜一个早年。所有的话都在这碗酒里,我先一口闷!”说完一饮而尽。此时大家纷纷站起端起酒碗,一口酒下去,寒气顿失,心里热乎乎的。仿佛春风拂过,从老树枯枝上啄出一片葱茏。
工棚的年,被红红的灯笼映衬着。春节期间,街上舞龙舞狮的,抬花轿玩花灯的,都要到检察院走一遭,给干警拜年,工棚成了临时接待所,好不热闹。花如海,人如潮。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,检民一道,喜气洋洋,共迎新春。
过年,又过年。检察院的年,灯笼高挂,工棚月照,满地琼瑶。清江两岸,万家灯火,素雪飞花。老城内爆竹声、璀璨的烟花,于人们的盈盈笑语中此起彼伏。
好多年过去了,如今,检察院也迁到新区,工棚早已经被高楼所取代。但工棚的年,工棚的那一幕幕,还有李检察长和老许那一批老检察人,总是浮现在眼前。回头看,岁月宛如窗外朵朵蜡梅,凝结成为日子的铃铎,叮当叮当响在心灵的角落,悦耳澄澈,历久弥香,盈盈一握,让人怀念。